热点|商品周期与经济周期:2018年真的会有大萧条?
2017年6月10日,史玉柱的微博发出一条评论:
过去每8-10年都会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,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。这次会例外吗?金融危机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涨、一片繁荣。
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,我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出来: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—1988,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—1998,之间相差10年;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—2008,也是相差10年;那第四次金融危机,难道就是2017—2018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从周期谈起。
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
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规律莫过于中国的甲子周期。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,经过两两组合,形成了六十组数据,从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。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,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,是为四柱八字。中国古老的算命术,就是以四柱八字为基准,将各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模式定为吉凶祸福,由此去判断过去、预测未来。
中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中比较早的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,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,尤其是后者,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。只不过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已。
曾经有段时间,国内的一些技术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周期律,这似乎能解释史玉柱的疑惑: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0年左右。有人会因此而牵强附会地认为,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,所以才会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机。
只是,很多中国人,竟然还以太阳黑子为机械的教条来预测未来,不亦谬乎!我们其实可以下一个断语,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,都与杰文斯的结论差不多,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来解释事物,最终都会无法自圆其说。
唬人的经济周期
实际上,在亚当斯密时代,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经济周期。当时的一位银行家桑顿注意到,英格兰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经济危机,比如,1702年,1705年,1711年,1715年,1720年,1726年,1729年,1734年,1739年……1784年,1789年。在他观察到的18次经济危机中,经济是螺旋式上升的。
其实,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《法国、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》一书中,已经得出结论: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~10年的周期波动。这就是“朱格拉周期”。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,故称中周期。
康式周期,以其长达50多年,而被称为是长周期。其实,中国人有更早的长周期理论,那就是:五百年必有王者兴。中国人算得很简单,从周朝开始,到秦汉,唐宋,明清,每隔五百年左右总有一轮新的发展周期。
如果说测量周期可以得出无数个不同的周期,因此不靠谱,那么,这种从几十个月到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所谓固定周期,是否可靠呢?简单的推论告诉我们:完全不可靠!
问题主要出在样本检验的范围、误差许可的范围。康式周期只经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检验,怎么能称之为铁律呢?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过两三百年,不同时期的规律怎么可能一再重复呢?至于看起来很准确的所谓10年的朱格拉周期,也存在着误差问题:假设把所谓的10年前后各3年作为许可误差,那么横竖跨度就是6年之久。一个10年的周期,竟然容许6年的误差,这还能算是规律吗?
所以,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,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的偶然发现而已。即便这种周期有过几次重复,也只能认为是巧合——除非我们能找到隐含在周期背后的逻辑。
商品的周期性
央行是会学的,普通人当然也会学。这就注定商品的周期性规律是会改变的。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期。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,周期也许还会相对固定,而一旦信息通畅或者产业形式发生改变,则价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长甚至会完全被抹平。
比如,中国的鸡蛋价格此前存在显著的4年周期(2年上涨2年下跌)。但2004年9月达到高点、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,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。2007年6月、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且基本没有大的回调,2011年9月再次达到高点后,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%后见底。此时,上涨周期长达5年多,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。随后,价格继续上涨到2014年9月见到最高点,上涨周期是2年多。但从那时候到现在,价格下跌了近3年时间仍没有见到底部——相比从前,上涨周期3-5年、下跌周期可以达到3年以上。
不止如此,美国1874年就开始有鸡蛋期货,其后也曾有过波谲云诡的行情,鸡蛋期货也曾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。但是,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,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所控制,到1982年,因波幅过小,鸡蛋期货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——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,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线,谁还敢说再有周期?
所以,我们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规律,也应该摒弃固定周期节律,甚至放弃浮动周期规律,必须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内在规律性,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,并据此去做判断——没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变的。
2018:要崩溃还是要衰退
鸡蛋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可以被拉长乃至抹平,经济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长或抹平。此时,再谈论什么周期,会不会显得过于小儿科?
在经济领域,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必然的、或者说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。但是,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,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,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,银根的放松和收缩是央行自主决策的,既然如此,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掌握规律并适当调整,从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长经济周期。
宽松与繁荣相伴,紧缩与萧条相随。过度通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如此循环的:
经济萧条——放松银根——刺激需求——扩大投资——价格上升——企业盈利——产能扩张——经济过热——供给增加——收缩银根——减少投资——抑制需求——价格下跌——企业亏损——经济萧条。
我们可以看到,其中的核心链条在于银根的松紧。而这一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,所以,我们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来消弭这种周期性波动:
经济不景气——货币宽松——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——产能扩张、价格上升——经济过热——货币定向生产环节宽松——扩大产能满足需求——供需动态平衡——维持景气——动态调节供需——维持景气
看看前后两个序列,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,选择是相同的,都要放松银根。而在经济过热时期,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,但新模式下,是定向宽松满足生产,由此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,从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。
货币和政府当局,应该持续不断地给市场传递正向预期,而不是恐怖的负面预期。他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调节不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,以此消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。怎么做呢?如果供给大于需求,更应扩大需求,而不是压制供给;如果需求大于供给,则更应扩大供给,而不是压制需求。压制需求或供给,都容易引发通缩甚至经济危机,而引导社会的货币和增发的货币投向供求两端中少的那一端,则可以在维持经济景气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。
现在的问题是:社会大众在进步,央行在进步,政府监管也在进步中。那么,请你做出判断,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溃或者大萧条,会出现吗?
来源:现货商之家 南储商务网
